被歷史遺忘的景德鎮瑤里古鎮群山環抱、如畫如屏,一條清澈的瑤河自鎮中穿行而過,村中明清古宅沿河而建,兩岸徽派建筑飛檐翹角、青瓦烏墻,掩映在綠樹叢中,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石木橋梁橫跨其上。晨曦里,古鎮居民手捧大碗聚在河畔就餐聊談,村婦河邊洗衣的棒槌敲打聲回蕩在河面輕霧里。 從農家樂的二樓窗戶一眼望去,一片灰磚青瓦的古老建筑,雖然年久失修,卻充滿著古樸、悠然、散淡和安寧的氛圍。
漫步在被歷史遺忘的景德鎮瑤里古鎮,慶幸這里比婺源李坑少了些許商業氣息,留下了許多歷史古樸的印記。足履踏過石板長街,幾處家族祠堂、修繕中的古戲臺、明清進士的宅地, 都帶著久遠的古色古香,木質的山墻,挑起的屋檐,石制的墻基,門前勞作的老婦人,灰色磚墻上的文革痕跡,無一不在訴說著逝去的久遠歲月 。信步溯流而走,可見瑤河里徜徉漫游的各色魚群。而橫跨于瑤河之上,位于高處的一座涵橋異常醒目,橋下為幾大拱形橋洞,向上望去是順橋構架而形成的一排呈幾何形狀,大小不一的橋窗。推斷應該是瑤里興修水利留下的景觀。新裝修的廊橋上,村婦攜幼童玩耍。
順著瑤河畔右岸而下,就到了民俗藝術物品展覽館,在這老房子中擺放著諸多歷史民俗物品,大大的天井,是古村落里族人議事的地方。 過橋進入河的左岸小巷, 到了陳毅舊居,許多革命歷史文物陳列其中。1938年陳毅同志在此組織了著名的新四軍瑤里改編。陳毅等元勛曾居住在小鎮, 為古鎮增添了紅色革命的色彩,是值得今人紀念的所在。瑤河流域是景德鎮瓷業的發祥地,在瑤河沿岸的山水之間,還有多處瓷業生產基地——礦坑、窯址和作坊,依稀可辨的古窯址、蒼涼厚重的徽州古商道, 無聲地告訴人們當年手工陶藝的輝煌。悠遠的水碓,還在默默地運轉,用一上一下最簡單而又最富創意的動作演繹著制瓷工藝的獨特魅力,無不透著古風古韻,令人駐足沉思、浮想聯翩 .....
景德鎮瓷器的主要原料——高嶺土就產于瑤里附近的高嶺山,尋訪世界制瓷原料發源地,驅車十幾公里,停車在一座古老的石拱橋上,這里是東埠古鎮。只見古鎮依江而立,緩緩流淌的昌江水中一座長長的石拱橋連接著兩岸。鎮上至今依然保持著古樸的風貌。古街巷、古店鋪、古碼頭, 江邊矗立著礦區人物雕塑。穿過東埠鎮不遠就是通往高嶺村的山路。經過不遠的彎彎山道抵達高嶺山遺址。今日高嶺村已沒有了古代采礦的盛景,全然是一派的田園山水景色。千年樟樹遮天蔽日,農婦收拾著采摘來的油菜籽,水田里農夫駕馭著水牛勞作耕田,村子里保持著原始古樸的民風民情。
結束瑤里古鎮之旅,踏上返程之路。期望瑤里在時代的發展進程中,繼續保持她那優美自然環境和古樸原始的聚落風貌和淳樸民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