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好奇心旺盛的游客們喜歡到貴州尋訪的民族風情不同,黔東北更多具有的是一種帶著歷史沉淀的文氣,別有一種“高冷”,卻也讓人驚喜于它的不俗。黔東北尋常人家的和與貴,深深地滲透在黔東北尋常人家的日常生活中!
飯桌上的和與序
堯上村的“六合三角宴”上過央視一套的美食節目,雖然地處深山,也頗有些知名度,宴席本身也讓人過目難忘。“六合”,是指有六個桌角的飯桌,根據天地六合的東方哲學,按方位擺放,人不能占著桌角,那是“神”的方位。簡單一張飯桌,也能說出“天下”的道理。堯上家家戶戶都用六合桌吃飯,這種桌子市面基本沒有售賣,都是自己家打造,在北京也能看到它的身影,不過就屬于“設計師”款了,售價不菲。
六合三角宴的“三角”,是指每逢慶典、祭祀,全村人會在神鷹廣場聚餐,要用六合桌擺成等邊三角形,桌子依據赴宴人數的多少遞增,但永遠保持三角形狀,賓客依身份、年紀等,從第一張桌子開始順序就坐。六合是“和”,三角則是“序”,有所尊,有所敬,甘為人后,這種尋常人家的胸襟與氣度,于我看來才最難得。
堯上村民風淳樸,路不拾遺、夜不閉戶在這里并不只是傳說,祖輩流傳下來的木屋制建手藝,屋頂上少不了要有鳥形檐角,閣樓上也永遠留著一扇不封閉的空窗,意在給闖入的盜賊留下一條生路。
自然而生的貴氣
石阡縣城很小,開車十分鐘就可以轉一圈,走路也不過個把小時,但就在這片小小的區域,卻散布著文廟、萬壽宮、東岳廟、北塔寺、天主堂等一大批古建筑。據說,明永樂十一年(1413)石阡建府后,知府李鑒第一時間便修起了文廟。這座文廟分為三進院落,院基漸次升高,自下而上建有廟墻、禮門、義路、泮池、狀元橋、名宦祠、鄉賢祠、大城門、天子臺和大成殿,不僅規模宏大,而且極其符合建制,與北京孔廟的建筑格局一般無二。
石阡曾經富庶,多半靠著茶葉生意。當地建筑規模最為宏大的萬壽宮,就是當年大茶商左成憲出資修建的。這位左老板出身江右商幫,最早從石阡運茶葉到涪陵,再從四川運鹽回石阡,后川南戰亂,他改將石阡茶葉運至江南,再從江南運回瓷器、百貨。依靠茶葉貿易,左成憲成了石阡最成功的商人,據說修建萬壽宮時,他一人便出資四十萬兩白銀,雖然不對應的山門、高筑的防火墻等改造,帶著一種讓人莞爾的“任性”,但精美的磚雕、石刻與戲臺雕梁,依然讓人眼前一亮。
樓上古寨的周家四世祖周國禎,官至省藩署參房,相當于今天的省政府秘書,后退隱返鄉,周家一脈不斷開枝散葉,子孫也傳承了官宦人家的教養與氣度。在樓上古寨,不管房子是建于明末還是清初,全都干凈整潔,哪怕家中只有垂暮老人,屋內正廳依舊一塵不染,香堂更是雅致有序。
在黔東北探尋過的幾處古村,楹聯文字都精巧工整,不僅字體娟秀,主題、用詞、對仗之講究,不見“天增歲月”、“竹報平安”,多是“雨紓將至”、“燕踏歸來”,聽人說寨子里出過四十多位進士、貢生、秀才,應非虛言。
林間溪水永遠干凈無雜物,山間行車永遠禮讓于前,太虛洞里有紅布祭祀的舊俗,地面上看不到絲毫雜物。這種舉手投足間自然而然的修養,讓當地人在生活中始終保持著平靜、富足的心態,也讓這種平靜的生活自有一種持久的生命活力。
去貴州旅游,不妨去探尋一下這黔東北尋常人家的和與貴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