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莫高窟,它是我國西北地區最熱門旅游地之一,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,這個人文景觀蘊含了古代的文化和智慧,它是中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,被譽為東方的盧浮宮。它的美讓外人垂涎,以至其精華部分遭受掠奪破壞,它的美更讓人震撼,所以早在1987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。
敦煌莫高窟開在鳴沙山東的斷崖上,被譽為“沙漠中的美術館”和“墻壁上的博物館”。若將所有壁畫排列起來,就有30公里長。如果說是莫高窟使得敦煌聞名世界的話,那么使得莫高窟聞名的就首推這些壁畫,是旅游時的主要參觀點。
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,位于甘肅酒泉市轄下的敦煌市東南方向25公里處。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、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,有洞窟735個,壁畫4.5萬平方米、泥質彩塑2415尊。石窟壁畫富麗多彩,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,山川景物,亭臺樓閣等;飛天佛像、山水畫、建筑畫、花卉圖案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。再現了各朝代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,雄偉瑰麗。莫高窟各窟都是洞窟建筑、彩塑、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,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,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。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、菩薩、弟子、天王、力士像等。彩塑形式有圓塑、浮塑、影塑、善業泥等,最高34.5米,最小僅2厘米左右。
在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,依山崖而建有高45米的九層樓,里邊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內盤腿而坐的泥胎彌勒菩薩的造像。高35.6米,是國內僅次于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。樓外開兩條通道,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,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。
藏經洞(現編號為第17窟):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(即十六國到北宋)的歷代文書和紙畫、絹畫、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。這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,這里的出土文書多為寫本,少量刻本,漢文書寫的約占5/6,其它為古代藏文、梵文、齊盧文、粟特文、回鶻文、希伯來文等。
不幸的是,在晚清當朝者無能、西方侵略的特定背景下,藏經洞發現后不久,英國人斯坦因、法國人伯希和、日本人橘瑞超、俄國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,以各種手段,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,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,絕大部分不幸流散,分藏于英、法、俄、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,僅有少部分保存于國內,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。
而現在,莫高窟面臨著三大危害,一是積沙,二是風蝕,三是風沙塵。莫高窟現存有壁畫或彩塑的492個洞窟中,已有250多個洞窟、4000多平方米壁畫出現起甲、空臌、變色等病害,而這些病害都與風沙有一定關系。曾有專家說,如果不對莫高窟加以有效保護,一百年內,敦煌莫高窟,這座東方的盧浮宮,它就會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。